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高考纪录片第一集_高考纪录片第一集镜头分析

tamoadmin 2024-06-11 人已围观

简介1.纪录片《高三》2.周浩导演的纪录片《高三》,为何要选武平一中来拍摄?3.高考纪录片的观后感,谢谢各位4.韩国叶媛考上大学了吗5.14部天花板级的国产纪录片该视频叫《高三》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摄影记者、制片人周浩同志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跟踪拍摄王老师及其所担任班主任的高三(7)班,制作完成的纪录片《高三》已于2005年11月27日11:10分在央视新闻频道“纪事”

1.纪录片《高三》

2.周浩导演的纪录片《高三》,为何要选武平一中来拍摄?

3.高考纪录片的观后感,谢谢各位

4.韩国叶媛考上大学了吗

5.14部天花板级的国产纪录片

高考纪录片第一集_高考纪录片第一集镜头分析

该视频叫《高三》

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摄影记者、制片人周浩同志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跟踪拍摄王老师及其所担任班主任的高三(7)班,制作完成的纪录片《高三》已于2005年11月27日11:10分在央视新闻频道“纪事”栏目播出。……

在此可以下载

王锦春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在边远的武平山城,有这样一个人:

他一直相信人生总会与谁有某种机缘。

他执着认为青春总应该做点什么,好让平淡如水的生活有一点激动与喝彩,好让如梭的岁月在无声地流逝之后,总还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回忆与记念。

他后来终于知道,那个与他有着某种机缘的是“学生”,而那份执着是“教育”。

他,就是武平一中的青年教师王锦春。

王锦春,男,1967年6月生,福建武平县万安乡小密村人,1989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同年8月分配至武平一中任教,现为武平一中高级教师。

记得正是那个昭示着希望与收获的金秋八月,王锦春成了武平一中的一名教师。看着这里盼望长大却又稚气未脱的学生,看着这里强手如林的教师,他有些心虚。

学校领导是理解年轻人的,知道年轻人需要鼓励,更需要磨炼。学校为此制订了一套“帮带”青年教师的措施,而青年教师必须在三年内成才——这既是厚望也是压力啊。然而王老师的心却平静了下来,他坚信这里就是他耕耘的热土。只要辛苦劳作,蜜蜂是会飞来的,他的桃李会是满园的。

(一)

“给我重一点的担子吧,我要尽快成长”。

初上岗位,学校按惯例只安排他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当他知道学校的工作安排后,年轻的甘于重压的心跳动开了:“那么多的老教师除了担任两个班的学科教学任务外,都还担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我这二十刚出头的后生怎能如此安逸?况且身为人民教师,教学和德育工作同等重要,我除了教学还得做些德育工作,这样才能让自己尽快成熟。不行,我得找校长去!”

校长听了他的请求后,笑着说:“年轻人,我们给你多一点的时间,让你先在教学上成熟起来吧,以后的担子有你挑的。”

“不,”王老师语气坚定地说,“重压之下才能充实。给我重一点的担子吧,我要尽快成长。”

于是,这一学年王老师成了高一(6)班的班主任,并担任高一(5)(6)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

(二)

“对学生的真爱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

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王老师手记

王老师有一点特别,每一届的毕业典礼上,他都很少说话。他说,无需言语——学生们知道他这时会想些什么,“祝愿”、“希望”是多余的,他知道学生不会辜负他的期望。在过去的许许多多日子里,他都是透明的,他的喜怒哀乐,他的高尚、浅薄,在学生面前从不隐瞒掩饰,他从不在学生面前给自己头上画上一道神圣的光环。王老师深深知道,“为人师表”决不是正襟危坐,没有喜怒,没有哀乐,没有人之常情;“教书育人”也决不是做好好先生,而应有爱有恨,既爱浪子回头,也恨铁不成钢。

王老师在做班主任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由于来自穷乡僻壤,父母又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使他养成了一种自卑、孤僻的性格,看不起父母,也不与城里的同学来往。王老师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找了一个合适的时间,对他动情地说:“我曾经与你同病相怜,我读高中时家境与你相似,父母生了十个孩子,家里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源,总是穷,我们都是苦孩子出身。我最难忘的是高一时有一次上体育课的情形。那个下午上体育课,是期末测试匀体向上项目,刚好那天我的裤子屁股上的一块补丁的线脱落了,而老师又要我第一个测试,我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毅然地上了。虽然那块补丁在北风中被吹得不停地抖动,但我的心里却很坦然,因为我深深知道,贫穷不是我们的过错,也不是父母的过错,我们和父母都无法选择出身,但我们有权选择奋斗;贫穷改变不了亲情,相反,亲情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这种‘富有’是我们一生快乐的源泉。”王老师的话说完后他非常激动。此后,他的自卑、孤僻的性格有了很大改变。

“真诚、热情、原则、谅解”是他做班主任的法宝。记得九0年,他参加全县的作文教学评优活动,由于板书不合理,时间掌握不好而落选,当他把落选的消息自责地第一个告诉学生,学生们先是静寂尔后掌声雷动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记得九五年,他的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一些误解没被评上三好学生时,他只是用热情的双臂将他紧紧抱住;记得九八年,他的一个姓石的学生因为偷了班里同学大米,他是如何的怒目圆睁、声色俱厉,而当这个学生知错认错,他又是如何地一趟趟往学校政教处跑,求领导们手下留情,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一桩桩一件件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他对学生的是真爱,而学生回报他的是真情。请看一位学生在毕业多年后给他信中的一句话:“不再相见,并不意味着分离;不通音讯,并不意味着忘记。”

(三)

自己开恳的,即便是一寸,

也是最宽广的土地。

自己播种的,哪怕是一粒,

也是最诱人的果实。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王老师的心也常常躁动不安。然而他却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钻进陋室,习惯性地凝视书桌上架着的座右铭:“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劲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然后坐在书桌旁,或是看书学习,或是整理资料、抄写卡片,或是备课改作,或是总结经验。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必须有“长流水”才能满足学生需要,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的更新。他深知,要做一名好老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他爱读小说、散文,更是以“吃”书的精神攻读教育教学论著、杂志、报纸。几年来,他“吃”掉了《年龄和教育心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合作教育学》、《成功教育论》,选读了各种报刊上的优秀论文。就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众长,就像蜘蛛一样精心结网,他以教学理论为经,以各门知识为纬,编织了一个“知识之网”。

仅有知识是不行的,关键是如何把自己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上,把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王老师当然深知这一点。为此,把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便成了王老师的另一追求。他说:“在舞场上,我缺少一份自信,只有在课堂上,我才可以挺胸昂首,信心十足,伴着教材的内容,把我的知识、思想、感情倾注给一双双渴求的眼睛。他们总是眼睛闪亮地报以我纯真的微笑。为了自己的那份‘信心’和学生的这份‘微笑’,笨拙的我丝豪不敢取巧,只有付出多出常人几倍的时间去思考,去尝试……”

王老师永远记得他给学生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的情形。上课后,王老师面对一双双渴求真知的眼睛,深情地说:“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吟诵的对象。欧阳修笔下的秋是萧瑟凄凉的象征,峻青笔下是丰收的象征,而对于我们来说,秋是什么象征呢?仅仅是成熟的象征吗?当清晨起床时,秋风袭面,给你一些凉意,你是否意识到秋正在迎接严冬的考验?朱熹说,‘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姜育恒说,‘春天还在等候/秋叶无声飘过’,而另一位诗人也说,‘我们站在春的岸边/正谈论着遥远的秋/而秋水/此时已淹没了我们的足背’。秋是否也是人生易逝的慨叹?今天,我们要学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呢?”如此一段形象生动却又深情并茂的导语,迅速引起了学生共鸣式的思考,把学生带入理性笼罩的氛围之中。在这种深沉的情感基调下,学生的主体性取得了极大限度的诱导,学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情感修养,而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老师就是那样的老老实实,那样地辛苦跋涉。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师的语文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深得学生的喜爱。98年5月份,学校“梁野文学社”的海报上竟然出现“我校著名青年教师王锦春”如此的字眼,足见王老师在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生对他的喜爱程度。

(四)

“如果没有事业,生命有何意义?我要工作!”

只要是武平一中人,甚至是武平教育界人士,没有谁不知道王老师的病史,没有谁不说他是个“工作狂”。

94年9月8日,教师节前夕,对于王老师所担任语文科教学的高三(1)(2)班的学生来说是个灰色的日子:他们所喜爱的王老师突然被送进了医院的重病室,经医生诊断为急性重症肝炎。这一消息使他的学生个个黯然神伤,心急如焚。其实他们不知道,早在暑期补习期间,王老师就已得了肝炎,但他舍不得放下自己的工作,舍不得丢下心爱的学生,隐瞒了病情,仍然坚持为同学们上好每一堂课。拖着疲乏的身体,强露出如春的笑容,因为怕传染给学生,还要避免与学生接触,这一情景让学生回想起就动容、自责。

请让我们来看看医院重病室的那幕动人的情景:

三十多位学生手捧着鲜花,眼含着泪水静静地围在一张病床前,床上躺着的是他们的全身腊黄、疲乏无力的王老师。静穆,静穆,接着是低声的啜泣,然后终于有人高声地哭了起来,这哭声让在场的医护人员也动容。就在这时,他们的王老师睁开了微闭的眼,当他看清周围的是他心爱的学生时,脸上突然露出了让人看了都心酸的笑容。他吃力地张开嘴,缓缓地说出了下面的几句话:

“怎么,你们这是来看望我,还是来向我的遗体告别?别哭,别哭,我的病不碍事,两个月后我又会站在你们的讲台上。”……

王老师绝对没有食言,两个月后,他果真又站在了高三(1)(2)班的讲台上。迎接他的是讲台上鲜艳怒放、祝愿老师永远快乐健康的康乃馨。

然而学生的美好祝愿毕竟只是祝愿而已。王老师出院时医生曾告诫过他:肝病患者忌酒、忌熬夜、忌劳累。王老师可以做到滴酒不沾,但他的工作热情却不能让他做到不熬夜、不劳累过度。他的做护士的妻子曾经为此哭过多少次,劝过多少次:“你不要命了,你再这样下去,可真就要没命了!有你在,我有丈夫,孩子就有爸爸,我们才有个完整快乐的家呀……”王老师的眼圈红了。他坐在沙发上,无限深情地对妻子说:“生命是有限的,而事业是无限的。我怎能以区区生命使自己碌碌无为呢?”听完丈夫的话,柔情知心的妻子还能说些什么呢?她所能做的,只是从医院不断买回肌苷、护肝片等保肝药片,尽量内内外外地操持家务,以减少丈夫的外在劳动压力。

病是无情的。王老师的肝病多次反复,他曾于95年8月、96年1月、98年5月多次住院,成为老病号。而每次病情稍有稳定,他都坚持出院,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谁也拦不住。

校领导是最理解王老师的。每次王老师住院,他们去看望他时,都坚决表示要他休息半年,但每次王老师都婉言相拒:“肝病没有根治的可能,除了心情。如果你们不让我上课,我的心情不好,病情照样反复。再说,如果没有事业,生命有何意义?我要工作!”

面对这样一个“工作狂”,谁还能有别的办法?

(五)

“只要生命没有停止,总会有新的嫩芽从枝上发出”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武平一中记住了他,各级政府记住了他。在十七年的虽不算短,但也不算长的时间里,王老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十七年时间有十五年担任毕业班教学、班主任工作。

——在连续十五年所担任的武平一中高三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中,所教班级的语文高考平均分、单科上线率均居全县、全市前茅。其中92年高考,方三文同学的语文单科成绩为100分(当时是120分制),居地区前茅,该同学的文考总分居当年全省文科第二;95年高考所任班级平均分居地区第三;98届王颖彦高考语文796分,99届李龙莲785分,2000届肖菊香799分,均居武平县高考单科成绩第一,居龙岩市前茅;2002年高考所任高三(6)班语文科平均分107.8分,其中120分以上6人,居全市前茅;2003年高考所任高三(6)班语文科平均分97.5分,其中100分以上28人,居全市前茅……

——自94年起,连续12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所任班主任的班级高考成绩显著,涌现了方三文、王颖彦、李龙莲、李配珍、刘子伟、兰发富、罗燕芳等一批在当年高考中总分名列省、市、县全茅的学生。尤其是2003届高三(6)班(文科班)高考高分人数,上本(一)和本(二)人数均居全市前茅,其中有两人600分以上,上北大录取线人数3人。该班在武平一中历史上创下本科(文科)上线人数49人的记录,为此荣获2003年福建省中等学校“先进班集体”称号。

——教研教改成绩显著。所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多年来均获校论文年度考核一等奖。其中《记叙文写作中立意构思的“杨朔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曾在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定中被评为“较高水平”。《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在“福建省第一届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中获二等奖;《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展示与学生的情感滋养》获“福建省语文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并收入《福建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论坛》;《宏观驾驭,微观管理》在龙岩市第四届普通中学开放周“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荣获一等奖。

——多次受到校、县、市、省的表彰:94年为学校先进工作者;96、98年为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98年教师节获“首届中国银行闽西奖教金”;99年5月份获校、县“中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9年12月被龙岩市教委评为“龙岩市中学优秀青年教师”;2000年获“武平一中首届敬业爱岗好园丁标兵”称号;2001年获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2003年为武平县“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2、2003、2005年三次获武平县“武平一中奖教基金”;2005年获省“优秀班主任”称号。

——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摄影记者、制片人周浩同志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跟踪拍摄王老师及其所担任班主任的高三(7)班,制作完成的纪录片《高三》已于2005年11月27日11:10分在央视新闻频道“纪事”栏目播出。……

“风雨飘摇心深处,多少往事,悠悠难追忆”,而岁月的脚步总是匆匆。面对未来还有不知多少的飘摇风雨、坎坷险阻,王老师,你超负荷的心是怎样想的呢?

——此去人生,我们都将一步步走向衰老,但我不相信只有衰老。

“古老的大街依然会有高楼竞出,苍翠的竹野依然会有春笋竞出。生命只要没有停止,总会有新的嫩芽从枝上发出。”

在大型纪录片《高三》中,结合现时高中实景和王锦春老师生动的教学方法,无不让人感慨非常

纪录片《高三》

1、高考这部纪录片是最近不可多得的优秀纪录片,优秀的地方就在于它跳出了高考的思维和框架来拍这部纪录片的,以另一种角度来审视高考,每一集都非常的深刻。

2、在上一代人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人错过了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应有的才智没有得到发挥,可能本身家境一般,但是儿女有机会将较好地智力发挥出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也是一种补偿与幸运。

周浩导演的纪录片《高三》,为何要选武平一中来拍摄?

高三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时间段,高三是苦涩的,但同时也是甜蜜的。经历了高三这一年,人生才会变得充盈;走过高三这一年,人生才会变得美满。纪录片《高三》为我们呈现了高三生活的情景,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高三生活的酸甜苦辣,从纪录片《高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紧张的氛围,也勾起了很多人对于高考的记忆。

纪录片《高三》属于社会题材,选择高考这一社会大众所关注的话题作为题材,具有时代性,采用客观记录的方式为本片的叙述方式,给人一种真实感。本片的中心主题是高三的生活。以真实的镜头拍摄了高三生活的点滴,为我们表现出了一种高三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自从恢复了高考制度,人们对于高考的关注程度也逐年增加,俗话说:“自古华山一条道”,很多人都认为高考时候通向成功的唯一的途径,这无形中就给孩子们在心灵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给他们增加了一层心理上的压力,以高三为主题,深刻的反映出了真实的高三生活,集中表现了高三的历程。

? 纪录片《高三》采用的是单线结构,以时间的推移为主要线索,叙述了从高三入学军训,班会,课堂,甚至是家长会,班主任会议等事件。使中心更加明确,更加真实,甚至还添加了一部分的访谈,扩展了片子的表现力,无形中给片子带来了一种节奏因素,更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要。

? 影片的内部节奏缓慢,镜头的剪辑也处理的很慢,同时镜头的运动幅度也不大,于此同时,本片在细节方面也处理的非常好,成功的为我们塑造了一群为了高考拼搏奋斗的学子和一位认真负责,尽职尽责的班主任王锦春老师的形象,用语言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不同学生在高考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及他们内心不同的感受,通过王锦春老师和同学们的谈话,以及王老师叫学生起床这一细节体现了老师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王老师关心每一位同学,尽量为他们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且还陪同学一起参加高考,并且在考前鼓励同学们勇往直前不要害怕,这些细节的刻画为我们清楚的展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怀。

? 纪录片《高三》爱音乐方面也是比较突出的,在中间用了一段女生清唱的歌曲,展现了高三生活对未来的向往,调整了片子的整体速度,也给观众一种形象性,影片还采用了一些长镜头,真实的为我们展现 了高三的生活,影片大多采用声画结合的方式来为我们展现中心内容,有一种客观的,真实的感受,在某种程度上也容易吸引观众的眼光。

? 影片中王锦春老师引用了汪国真的一句话:“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这句话仿佛也是送给每个人的,在人生中我们有成千上万个远方,也许在通往远方途中的我们选择了放弃,短暂的放弃并不等于永久的放弃,只要我们目标坚定,目光长远,给世界留下坚定的背影,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 也许,你已经经历过了高考,也许你正在经历高考,也许你是高考中的成功者,也许你并不成功,这一切都会过去,高考并不代表着永远,也不会否定你的以后,但是无论现实怎样,都要勇往直前,迎接生活的挑战。

高考纪录片的观后感,谢谢各位

在2006年纪录片《高三》获得了香港国际**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早在2004年初,周浩就试图以黄冈中学为蓝本拍摄一部关于高考的纪录片,但是却遭到了黄冈中学校方的拒绝,后来在朋友的引荐下,周浩进入了武平一中,武平一中是位于福建贫困山区的一所高中,导演甚至说选择这所学校,选择王景春真的有点像是家宝一样。

本剧的主角是武平一中高三语文老师王景春,周浩用了一年的时间,以班主任王景春为线索,平行记录了尖子生林佳燕,差生钟生明,早恋生张兴旺以及学生的父母,这些人物的生活,展现了在试图平均分配公平机会的高考体制,中学生们的叛逆与归顺,老师们的焦虑与教化。

其实周浩选择武平一中来拍摄,也离不了好友方三文的建议,他的好友方三文是武平一中毕业的,方三文也是王景春老师的学生,当年是以福建省文科第2名的好成绩进入了北大,经过方三文的介绍,周浩最终选定武平一中来拍摄。

影片聚焦中国福建省的一所普通的中学,一首班上学生谢怡唱的《那些花儿》掀开了纪录片的序幕,串起了整个高三备考的酸甜苦辣。善良又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还有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他们都有自己各自的感悟,还有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记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记录,让人感到不仅是为了理想拼搏的浪漫,还有一种如梗在喉的悲哀。

韩国叶媛考上大学了吗

其实相对于第四集宏志班的孩子来说,毛坦厂的孩子幸运多了。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至少不用为钱发愁。即使是片中的那个相对贫困的女生,也是可以靠自己家庭的力量解决在外租房子所需要额外付出的几千元。而家长们要求孩子高考的唯一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改善贫困,而是为了改善生活地位——不得不说,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缺少的不是钱,而是一种受人尊敬的地方。他们向往上层人的生活,于是他们得不到的,便把希望压在了孩子身上,而实现这一希望唯一可能的途径便是——高考,考上好学校,找份有地位的工作。

只是家长们的想法是否太单纯了点呢?或者说他们或许也知道如今的大学毕业即失业,但是他们的心结依旧紧紧的系在了高考上。

相对于毛坦厂扭曲的高考心理来说,我倒是更能理解宏志班的孩子。因为这里的土地实在太过于贫瘠了。这里的孩子如果要摆脱贫困的生活,甚至仅仅为了吃饱饭这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他们也不得不通过高考来实现。

但是高考也只是第一步。这里的孩子和家长甚至在高考前就要去面临考上后的经济压力。“因教而贫”—— 一 方面读书是唯一改变贫困面貌的途径,另一方面读书却让一个家庭雪上加霜,穷上加穷。但即使如此,这里的人们还是愿意让孩子们放手一搏,这是几乎带有性质的一搏,形式便是高考!

虽然高考对于宏志班的孩子来说是关乎生存和毁灭,但这里的备考氛围却还是充满着温情和人性(只是片子中所呈现出来的)。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高考,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战斗。我庆幸,我已经过了高考的年龄,我也庆幸,我的高考过得非常的平坦甚至安逸。

14部天花板级的国产纪录片

没有考上大学。

韩国叶媛是韩国纪录片《学习的背叛》第1集的主角人物,在这一集当中展示了韩国高考的残酷性,韩国高考的淘汰率是非常高的,而这些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想要通过韩国高考实现人生的跨级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而通过了解她的现状,也知道她本人并没有考上大学。

通过这部,通过这部纪录片,讲述了韩国教育制度的宪法以及韩国贫富差距影响对于韩国内部教育和经济人民生活造成的扭曲性影响。

14部高分国产纪录片口碑爆棚 值得N刷

《航拍中国》

共6集/单集片长50分钟。豆瓣评分:9.2分。

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在航拍的镜头下全方面展示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和绝美风光,有景色有历史有人文。每一张都美不胜收,看完以后太想去新疆了 !

《河西走廊》

共10集/单集片长50分钟。豆瓣评分:9.7分。

以河西走廊为讲述对象,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多角度呈现了从汉代开始直至今天,它对中国历史和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展示了河西走廊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

《人间世》 第一季

共10集/单集片长45分钟。豆瓣评分:9.7分。

一场以医院为拍摄原点的医疗新闻纪录片。每集一个主题,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看完带给我很大的震撼,真实的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人生第一次》

共12集/单集片长32分钟。豆瓣评分:9.1分

这部纪录片共十二集,每集30分钟左右,十二个“人生第一次”,多维度地呈现人生的不同阶段,真实又直抵内心。从出生、上学、长大......再到跟这个世界离别,这里有笑有泪,有我们真实的人生。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共14集/单集片长25分钟。豆瓣评分:9.0分。

这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导演杨帆骑着一辆摩托车,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同时寻找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并记录下来。看看这些和自己同时出生却跟自己活着不同人生的那些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高考》

共6集/单集片长50分钟。豆瓣评分:9.1分。

不管是还没有参加过高考的学生或是已经工作的人,我都推荐你们看一下这个纪录片。透过高考,看到没有见过的世间百态,看到有那么多人,在以不同的方式努力地对抗着,迎接着,创造着自己的命运。

《幼童》

共5集/单集片长45分钟。豆瓣评分:9.5分。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平均年龄只有12岁。虽然这些孩子现在早已辞世,但是他们为民族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不应该被遗忘。

《西南联大》

共5集/单集片长50分钟。豆瓣评分:9.3分。

通过对于当事人的回忆、描述以及资料画面,再现了西南联大的发展历史。那我们了解那段历史,那群在艰难岁月中依然不放弃民族希望,一心为国家教育和科研而奋斗的人。

《如果国宝会说话》

共100集/单集片长5分钟。豆瓣评分:9.4分。

目前已经播出了三季,通过每集5分钟的时间讲述一件文物,涵盖了书法、绘画、壁画等多个门类。让更多繁忙的人们“快速充电”,了解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和精彩故事。

《我在故宫修文物》

共3集/单集片长50分钟。豆瓣评分:9.4分。

这是一部讲述“匠人精神”的纪录片,纪录故宫中珍藏的书画、青铜器、木器、陶瓷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也被修复师们对技艺传承的坚守,对祖国文化的坚守而感动。

《风味人间》

共8集/单集片长50分钟。豆瓣评分:9.0分。

看过《舌尖》系列的朋友对陈晓卿老师应该不会陌生。这次他放眼世界,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还在拍摄中加入微观摄影的方式,更加放大了食物的质感和细节,看之前一定要备好纸巾。

《第三极》

共6集/单集片长46分钟。豆瓣评分:9.4分。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该片通过一个个鲜活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青藏高原上的生命之美和人们的祥和生活,4K的画质不仅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藏区的秀美的风光也让我们感受到藏族文化和信仰。

《中国通史》

共100集/单集片长45分钟。豆瓣评分:9.1分。

一部普及中国历史的纪录片,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通俗易懂的向我们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玄奘之路》

共12集/单集片长60分钟。豆瓣评分:9.6分。

纪录片《玄奘之路》尽最大努力为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玄奘法师,为求了义的大乘佛法,穿越雪山荒漠前后历经十九年时间,足迹遍布一百一十个国家,对于信仰的坚持,不禁让人动容。

文章标签: # 学生 # 高考 # 高三